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刘经纬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10月23日,由中国宝武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教授张建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克江等共同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绿色低碳钢铁概论——中国钢铁碳中和之路》新书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开幕式上首发。

图为《绿色低碳钢铁概论——中国钢铁碳中和之路》发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干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建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唐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张福成,中国钢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少明,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教授张建良,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琢共同为该书揭幕。

图为发布嘉宾合影

图为陈德荣发言
陈德荣在会上代表作者发言,向中国金属学会提供新书发布的平台、冶金工业出版社为新书顺利出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几十年来为中国钢铁工业由弱国向大国、强国,科技创新和整体发展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表示感谢,从而能有这样好的研究环境来提出学术观点;向与会代表及其所在企业、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等,尤其是中国宝武表示感谢,得益于大家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丰富实践,进而丰富了图书的素材;特别向北京科技大学张建良教授团队师生表示感谢,他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该书的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表示,中国钢铁生产长流程占比达到90%,而长流程生产过程中,炼铁及铁前工序的碳排放占整个长流程的90%。因此,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之路。
陈德荣分享了该书的两个核心观点。一是长流程钢铁,特别是高炉,通过碳氢协同循环,可以实现60%左右的降碳。钢铁行业应与煤化工行业紧密相连,共同合作,联合解决碳中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通过研究,从经济的角度看,在中国特有的技术路径和中国特有的资源条件下,长流程碳氢循环冶金耦合有机化工工艺这一碳中和路径,比其他工艺技术路径更有竞争力。
据介绍,该书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核心议题,以宏阔视野与战略思维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与“双碳”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书以绿色能源为基础,以电气化为核心技术路径,深人解析碳氢循环高炉、氢基竖炉、氢基熔融还原等低碳炼铁工艺,详解电加热、电解等技术原理与工程化实践;同时覆盖钢铁全流程低碳转型,探讨原料制备、转炉/电弧炉炼钢、轧钢工序的电气化转变,以及钢铁与化工耦合(如绿色甲醇制备)的协同减碳模式,钢铁为其他行业低碳转型的功能作用。

图为该书书样
该书还结合政策、金融视角,构建成本分析模型,对比不同工艺经济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绿色低碳技术路径,为行业内的企业家、专家、管理者、技术人员、政策制定者及高校师生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助力中国钢铁在全球低碳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
据悉,该书的作者签名版将送至国家版本馆永久珍藏。












